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 欢迎您
手机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国外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0
发布时间:2013-11-07 浏览数:2638
中国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
美国
由三类组成。第一类包括分析服务、固体废弃物管理、危险废弃物管理、化学废弃物管理、修复/工业服务、咨询与工程;第二类包括水处理设备和化学药品、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与预防技术、废弃物管理设备、环境仪器仪表制造;第三类包括公共用水资源恢复、环境能源来源。
加拿大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供水与污水处理、土地管理与资源保护、环境健康与安全、绿色产品与服务、能源选择和能源保护。
德国
德国环境产业包括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设备生产厂家及提供相关商业服务的厂家。而废弃物管理、循环利用、污染土壤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设备的咨询与维护均不作为环境产业组成部分。
意大利
以特定的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建设,包括工业和城市排放物的清除、大气污染排放物的减少、城市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土地开垦、噪声减少。
日本
生态企业被划分为六个分部门: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置和循环利用、环境恢复、有利于环境的能源供给、有利于环境的产品(清洁产品)、有利于环境的生产过程。

3详细介绍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1]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形成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环保服务公司,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达到30%,这也表明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发展更具潜力。[1]

4环保法规

目前我们只能根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有关原则性规定,施加国际舆论压力,通过国际仲裁或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前车可鉴,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立法和执法力度,避免历史重演。可喜的是对防治废弃物转移问题,中国已有法可依,1995年发布了《关于坚决严格控制境外废物转移到中国的紧急通知》,1996年3月又颁布了《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措施,因而我们的任务是严把执法关,切实贯彻下去;另外,还应结合对引进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标准立法,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激励国内环保产业的成长,制定绿色产业政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新的国际环保贸易平台。

5中国环保产业

目前状况

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行业继续高速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提高。
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8年国家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等一大批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08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扩大内需,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也进一步加大。
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中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环保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2]
1.重点领域
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3]
2.技术及装备
污水处理。重点攻克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
垃圾处理。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与装备。推广安全有效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
监测设备。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4]
3.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和配件等;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示范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4.环保服务
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关键技术

膜处理技术用于污水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重点是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用于农田、焚烧及生产建材产品等处理处置技术,研发适用于中小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消减等污泥减量工艺。
脱硫脱硝技术用于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及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治理。研发重点是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
布袋及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用于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是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国产化,研发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优质滤袋和设备配件。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用于各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发重点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新型催化材料,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
柴油机(车)排气净化技术用于国IV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轻型柴油车。研发重点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及其装备、SCR催化器及相应的尿素喷射系统,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过滤器。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研发重点是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循环流化床预处理工艺技术、焚烧烟气净化技术、二英控制技术、飞灰处置技术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受污染自然水体。重点研发赤潮、水华预报、预防和治理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回收藻类、水生植物厌氧产沼气、发电及制肥的资源化技术,溢油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重点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剂、异位稳定剂、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剂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体资源化技术及生物治理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用于环境监测。研发重点是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新型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等。

发展前景

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克服目前中国将资源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资源开发保护(如绿地建设等)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治理)费用(如沙漠治理) 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产出主要是环境资源价值(如林木储量、水资源储量、物种多样化等)的增加和各种损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 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采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SEEA)时国内生产净值(EDP)的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巨大,在目前SEEA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产出效应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增加其产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长远效益。这类产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投入巨大、见效慢、产出物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采取以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主的思路。目前,中国环境资源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在发展对策上,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做好规划,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中国就将开展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大行动中,并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和行动内容。1998年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加入WTO 后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目前制约中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整体上应采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在中国采取措施推进ISO14000标准的实施,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较难进行投入产出(特别是产出)统计。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该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政府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从后者来看,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采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通过政府控股、收购等方式,由政府控制这部分产业,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该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关联产业主要是资该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上游企业(主要是环保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需求。但是,由于其产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环境问题涉及到整个流域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资与运作费用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产出的效费比很低,完全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目前,由于历史欠账多和经济发展快,中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污染治理复杂、任务重,加上中国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较弱,中国环境面临继续恶化的危险。对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应采取以政府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加紧建立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政府直接管制措施,严厉打击和制约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同时,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环境规划的目标,落实规划的资金投入,并改进各种环保资金的管理办法,切实承担起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应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力量,根据各类环保产业的特征分别制定发展战略和策略。目前特别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建设,充分运用好各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经济手段,促进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和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减轻中国环境生态面临的压力。
[5]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染治理方面的需求量巨大,不少领域的需求达到千亿级别:如脱硫脱销单项工程投资约为1330亿元,尤其是脱硝需求;城镇污水处理约为4300亿元;垃圾处理约为2636亿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修复工程投资约为399亿元;重点流域水污染整治项目1385亿元;农村环保惠民工程约为739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将刺激环境保护设备业、治污服务业等产业长足发展。
另外,王金南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农村环保工程方面的规划力度。[5]
在王世汶看来,今后环保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延缓、阻止环境污染恶化的预防型,二是在污染和破坏已经造成之后,针对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型企业。他认为,污染治理型产业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顶峰,而资源循环和预防型的环境企业则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事环境修复类的企业会成为一支主要的产业力量。[5]
赵鹏高认为,环保产业的潜力非常巨大,尤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他说,“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和垃圾处理厂的数量较“十一五”期间均要翻番,目前我国仍有435个县城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1000个主要县城没有垃圾处理厂。在目前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应突出重点,合理界定环保产业的范围,重视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淡化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同时引导环保治污服务业发展。[5]

6国外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美国
目前美国环保产业呈现出成熟工业的特征:增长速度减缓、同行竞争激烈、客户需求多样、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减少、企业兼并频繁。美国的环保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有两种形式:一是历史上存在的公共基础设施企业,如提供饮用水、废水处理和废弃物管理企业;二是随着国内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而迅速崛起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公司,主要从事污染控制、污染补救等业务。这种环保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日本
日本在经历了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并出现许多公害事件后,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日本政府也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并取得了成功。日本国环境厅对环保产业的分类见下表。

使环境负担降低的装置的开发与销售
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小的产品的开发与出售
环境服务业的开发及服务
有关强化公共设施的技术、设备及系统的开发与出售
a 公害防治装置
a 低公害车
a 环境评价
a 废弃物处理、出售
b 省能源装置及技术系统
b 废弃物的回收、资源化
b 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回收
b 省能源、省资源型系统
c 省资源型装置
c 家庭用省能源机器
c 土壤、地下水修复与净化
c 绿化、造林业
d 利用自然能源的发电系统
d 对环境的负担比较小的商品
d 环境管理、环境咨询
d 下水道
   
e 生态情报业
e 为确保拥有丰富自然环境的区域而服务的事业
   
f 金融
f 水域环境修复事业
     
g 其他

.当前,日本的环保产业已经进入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律发展阶段。近三十年以来,日本的环境政策、方针、环境法制、标准等环境措施不断加强,导致环境产业、绿色清洁消费等开始风靡。环境产业从特定的污染型产业转向全部的产业,从官方的需要转到民间的需要,从城市向各种地域辐射,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7相关机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 UNEP) ,成立于1973年,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将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机构之一。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专门机构成员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均可加入环境署,到2009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其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全球环境状况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前景愈加深切关注的21世纪,环境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All-China Environment Federation,英文缩写为ACEF。)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国家环保总局主管,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会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宗旨是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目标,围绕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充分体现中华环保联合会“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环境事业发展,推动全人类环境事业的进步。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是由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单位以及中国境内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行业专家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全国性、行业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共有团体会员46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环保产业协会),单位会员超过1100家,并通过省市协会联系着上万家企业。

环保中国产业联盟

环保中国产业联盟(英文缩写:EPCIU):简称环保中国,是致力推进“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非法人、活动性、学术性民间组织。联盟由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主流媒体、领袖企业共同发起,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联盟宗旨:环保使世界更加美好。加速中国环保事业产业化发展,打造成熟环保产业链,整合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环保企业、主流媒体等各方资源,促进环保产业上、中、下游企业有效融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英文名称为:China Environmental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英文缩写:CECPA)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是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跨地区、跨部门、非盈利性质的全国性环境文化组织。该会由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宣传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及社会知名人士等自愿加盟组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英文缩写:CSES)于1978年5月批准成立,是中国国内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非盈利全国性非政府科技社团组织,是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特点。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8相关新闻

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最具投资价值  2010年10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了国家“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我们解读会议公告认为,政府落实节能减排的决心和目标完全超出了市场预期,环保行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我们预计,近期会出台相关环保产业政策,这将有望激发新一轮的环保行情。
在环保产业领域,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最具投资价值。具体来说,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保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工艺门槛比较高,投资回报率高于下游产业,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公司。下游产业投资回报率会受到行业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资机会在于并购。我们认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下游,固废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
从投资角度说,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投资标的:⑴具有较大业绩弹性,可能突破估值空间限制的公司;⑵受题材驱动,能够激发市场热点的公司;⑶业绩稳定成长,受宏观和市场环境影响较小的公司。[6]

9特点

1.政策驱动的产业,由环保标准、法规和环保目标驱动的产业如:S02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带动了脱硫产业的发展;火电厂标准NOx,控制在100还是200,直接与催化剂产业相关。
2.产业发展具依赖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决定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及各类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的技术要求及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和控制水平,由此决定了环保产业技术需求的方向和水平;环境执法和环保投入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实际需求。
3.具公益属性的产业,环保产业是以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导向型产业,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4.产业发展水平与环保目标的关联性,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

10重大意义

1.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
2.环保产业涉及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工程、服务等各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作用。
3.环保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污染治理能力,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环保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具有产业链长、设计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其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机构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1现状及问题

1.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过去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速度达到15-20%,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据估计,2008年我国广义环保产业产值达到了8200亿元,已经占到GDP的2.7%。现在有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
2.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尤为严重,污染治理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达标率较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较低,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机制不完善,有关环保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激励力度有限,缺乏引导,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执行力,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

12十二五重点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特征将更加明显,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促进。
1.治污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经济总量仍保持高度增长,能源资源的消耗还要增加,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治污减排指标在增加,潜力在减少,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存量,任务十分艰巨。
2.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持续加大。常规环境污染因子恶化势头有所抑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水、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非常复杂。
3.防范环境风险压力持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核安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安全压力不断加大,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4.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
(二)“十二五”减排主要目标
1.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全国化学需氧排放总量比2010年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10%。
2.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8%,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10%。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低17%。
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
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30%。
(三)亟须产业支持的领域和方面
污泥处理、土壤污染修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机动车氮氧化物综合防治、工业炉窖脱(降)硫(硝)、氨氮控制、农村污染治理技术、分散性污水治理、布袋除尘和VOC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餐厨废弃物、农林废物等和环境服务。
(四)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1.污水处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00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率约需增加配套管网2.5万公里,原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需增加6万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需配套管网7.5万公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流域所有市县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一级B标准,重点流域省会城市及重点地市的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一级A标准,排入封闭式水域及对岸海域水质有直接影响的地区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污水再生利用。缺水地区重点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1000人以上的集镇按照一级B排放标准要求,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2.污泥处理,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5亿吨/日,产生污泥量约12万吨/日。污泥处理方式:焚烧,土地利用,堆肥,填埋等。
3.工业水污染防治,预计通过工业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及结构调整,通过监管提高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削减COD和氨氮排放量。
4.非点源水污染控制,包括农村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5.脱硫脱硝,电力行业烟气脱硫。目前电力行业脱硫市场不规范、设施不过关,仍需政策加以规范。“十二五”期间新建的约1.8-2.3亿千瓦机组(含淘汰小火电替代部分)将全部脱硫。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情况不好,催化剂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国产化率低。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十二五”应加大烧结烟气脱硫力度,对新建烧结(球团)设施必须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现有企业中,使用高硫原料的烧结机,位于两控区及重点城市的90平方以上烧结机应限期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示范。“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开展新型干法上SNCR示范工程。其他行业脱硫。“十二五”期间,对于工业锅炉,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进行控制。
6.布袋除尘,“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开展新一轮的除尘技术改造,除尘设备由经典除尘向袋式除尘或者电袋复合除尘方向转变,其排放控制在30mg/Nm3以内(以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除外)。为此,新建机组推广使用高效的除尘器;钢铁、有色等行业布袋除尘需求也较大。
7.城市垃圾处理,“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预计达到3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无害化处置率应达到85%以上;实现全国90%以上的县城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渗滤液处理设施改造任务;增大人口密集区垃圾焚烧处理率应不低于50%,中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25%。同时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示范工程建设。
8.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领域主要任务为继续开展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预计达到417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能力需达到2072吨/日。
9.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包括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敏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热点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10.环境监管与应急能力,填平补齐省市县环境监管仪器设备,重点提升省市两级环境监管能力。在满足常规环境监管能力外,逐步加强转向检测、PM2.5、POPs、温室气体、VOC等方面的检测能力,加强水源地水质全分析能力,建立边境河流预警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
11.环境服务业,大力发展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发展环境咨询业,重点发展环境监理、环境风险损害评估,环境技术评价、环境保险、环境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认证、环境教育普及与培训等新兴环境咨询服务。逐步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鼓励环境服务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鼓励企业间以联盟形式提供环境集成整体服务。[7]
 
 
参考资料